白云区分局 刘浩玮:
2024年11月
根据组织安排
我作为选调生赴江高镇两上村
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
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
深入基层
在适应中找准定位
两上村地处白云区西北部,是一个以种养水稻、韭菜和罗非鱼为主的典型农业村,2024年入选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,正积极探索发展提升之路。
初到基层,专业理论与乡村实践的落差、语言文化的差异,曾让我一度感到不适应。
转机出现在村里
旧厂房升级改造项目中
这座上世纪80年代的旧厂房墙体斑驳、设施老化,村里想通过改造提升租金,但缺乏图纸。
得知我具备规划专业背景后,书记拍了拍我的肩说“小刘,你试试”,这句话让我重拾信心。
我仔细勘测厂房各项数据,运用CAD软件绘制平立面图纸,清晰标注厂房尺寸参数和周边环境信息,为后续的改造设计、成本核算及招商推介提供了参考。
村干部们拿着图纸时感叹:“这下租户能一眼看清场地,合同也有了图纸依据。”
这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,专业知识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理论,只有在与基层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时,才能真正发挥价值。
厂房改造完成后
每平方米租金从几毛钱涨到十余元
村集体收入增加
我也借此慢慢摸清了村里的情况
找到了自己在驻村工作中的
第一个“坐标”
发挥专长
在服务中助力发展
自此,我更加坚定了“用专业技能服务乡村”的想法,主动将在白云区分局内学习的空间规划、土地利用、资源保护等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,系统运用于驻村工作实践。
落实规划要求,绘就发展蓝图
在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建设中,我协助村“两委”落实上位规划要求,摸清全域资源。
运用GIS分析、PS制图等技术手段,绘制了《特色资源与现状产业分布图》《“十百千万”项目布局规划图》《规划功能布局图》等示意图,并统筹“十百千万”美丽庭院、口袋公园、绿地林地提升等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实施时序,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结构——
这样一来,村里的发展不是“想到哪干到哪”,而是有了清晰的“路线图”,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提上去了。
推进耕地保护,激活资源要素
在白云区分局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下,我与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,实地勘测地块,积极做好政策解释,有序推进复耕复种,并同步实施沟渠修缮、机耕路硬化和土壤改良等工程,使碎片化耕地变为200亩集中连片的优质农田。
最终,成功引进农业企业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,既盘活了土地资源,又实现了耕地保护与村民增收、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平衡。
改造基础设施,提升人居环境
村内部分道路标线年久褪色,车辆也有着乱停放现象,既影响村容村貌,也存在安全隐患。
我们组织现场调研、广泛征集村民意见,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道路划线方案,并协调专业施工团队完成主要道路及停车区域的标线更新工作,显著优化了交通秩序与安全环境。
此外,我还参与了西门公园、美丽庭院的初步设计,积极助力乡村整体环境品质的提升。
日常工作里
村民来问建房审批流程
地质灾害防治
我也会用专业知识
帮着解读政策、出点主意
慢慢成了村里的“小参谋”
深化认识
在实践中锻炼成长
从最初听不懂方言的“局外人”,到逐渐能跟上村干部们的工作讨论,甚至能用“塑料粤语”和乡亲们聊上几句家常,这段驻村经历让我在融入乡村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,也使我深刻地理解了专业能力该如何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:
得“接地气”
基层工作需要的不是“纸上谈兵”的专家,而是能俯下身子、倾听民意的服务者。
每一项规划、每一个项目,只有充分尊重村民意愿、契合乡村发展实际,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。
要“重实用”
规划资源工作服务于乡村,关键在于将宏观政策、技术标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“金钥匙”,让技术真正惠及于民。
要“肯实干”
规划是起点,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推动与落实。只有通过一件件实事的办理,才能一步步将规划图景变为现实中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。
在今后的工作中
我会继续紧握规划之笔
以脚步丈民情
以专业助发展
为乡村振兴和“百千万工程”
注入更多青春力量
来源: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系统
宜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